吴领叶
上海大学期刊社《运筹学学报》编辑部,200444,上海
摘要探讨如何通过出版特约专稿和精品专刊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特约专稿的出版应注重专稿主题的多样性、前瞻性、热点性;应掌握好专稿中综述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的比例;还应注重专稿出版形式的灵活性。中文科技期刊出版精品专刊不仅要慎重明确专刊主题,还要注重专刊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精品专刊的同时,在非专刊的期次上出版定量的特约专稿,能够切实提高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精品专刊;特约专稿;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
如何提高科技期刊质量一直是期刊界关注的焦点。编辑同仁从调整编委会工作模式、编辑团队建设、提高宣传质量、关注四高作者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能够切实有效提高期刊质量的方法。然而正如同行所说:无论是纸质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内容为王依然是期刊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核心依然是提升其学术质量。为此,有同行提出出版专刊能够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1-2],然而孙振凯[3]指出:多数专刊对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作用不大,只有时效性强、文章质量高的专刊才能大幅提升期刊整体质量。那么,如何打造精品专刊是摆在期刊人面前的问题。吴畏[4]首先给出了精品专刊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办刊实践提出了出版精品专刊的一系列举措。郑真真等[5]以老一辈数学大家七十周岁以上寿辰为契机打造了一系列精品专刊。笔者在借鉴其他同人办刊经验[1-6]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办刊实践,认为打造精品专刊的同时,在非专刊的期次上出版特约专稿能够大幅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1 时刻聚焦学术热点灵活出版特约专稿
截至2018年6月《运筹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已经出版了7篇特约专稿,其中包含6篇热点综述性论文和1篇原创研究性论文。毋庸置疑,7篇专稿的出版极大提升了本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尤其6篇综述性论文短时间内阅读量、下载量、被引频次不断攀升:《我和交替乘子方向法20年》微信阅读量突破2 500次、《中国运筹学发展研究报告》下载量本刊第一、《压缩感知和稀疏优化简介》被引频次本刊最高等等。基于《学报》7篇专稿的出版实践,笔者认为:无论综述性还是研究性专稿必须聚焦学术热点才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此外要灵活出版专稿,好的专稿出版形式可以大幅提升专稿的学术影响力,并间接提升刊物的影响力。
(1)综述性专稿需注重主题的多样性、内容的热点性。高质量的综述性论文在期刊上升期能够使期刊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而在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综述性论文仍然能够对期刊影响力产生稳定的贡献[7]。高质量的综述性专稿离不开热心编委的组织,更离不开优秀作者群。编辑应充分发挥编委的主人翁精神,主要面向45岁及以上优秀的作者,如各领域资深科研带头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院士及其带领的团队,约其科研领域内最新学术研究综述,指出该领域内最新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如《学报》2018年第1期出版了南京大学何炳生教授(70岁左右)的《我与交替方向乘子法20年》。何教授长期从事交替方向法的研究,在此领域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此文一经刊登,第一时间就发布了微刊,24小时内阅读量已超过2 500次。微刊的阅读同时带动了文章的下载量,24小时内该文的下载量高达363次。2012年第3期第1篇是《中国运筹学发展研究报告》,由袁亚湘院士发起,部分内容由他亲自执笔。该篇综述涵盖了运筹学各大分支的最新研究进展,受到广大运筹学者的青睐,下载量为学报之最,被引频次也非常高。2012年第3期第2篇是袁亚湘院士亲自邀请当时知名青年学者文再文先生对其最新研究热点—压缩感知及稀疏优化作了系统综述。该文一经刊登,短时间内下载量猛增。随后压缩感知遍地开花,该文被引频次跃居年度首位,成为《学报》高被引论文[8]之一。该文的学术影响间接提高了学报的影响因子。这3篇优秀综述性专稿的出版大大提升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2)研究性专稿需注重科研的前瞻性、方向的热点性及成果的原创性。优秀的研究型论文往往能够带动该研究方向乃至整个学科的发展,进而大幅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鉴于目前国内优秀研究性论文"外流"情况,对中文科技期刊而言,优秀的研究性论文的组织工作困难重重。但是,编辑部仍然必须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充分依靠编委主要面向站在科研第一线的30岁左右的优秀青年学者,如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等,约其原创性最新科研理论成果。无论综述性稿件还是研究性稿件,编辑在向作者约稿前必须充分了解行业动态,熟悉约稿对象的研究方向及科研进展。透彻地了解行业动态和科研人物之后,编辑可适时组织刊登具有学术争议性的科研性或综述性稿件。如《学报》2013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邮递员问题50年的综述(作者:高敬振,高勃)。众所周知,中国邮递员问题是国内学界泰斗管梅谷先生提出的,管先生是该问题的专家,但本刊仍然出版了此篇稿件,目的在于支持不同学者对该问题的不同见解。本期一经出版,编辑部立即送给管梅谷先生。果不其然,该篇稿件引起了他的注意,仔细研究后,他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于是,编辑部趁势向管先生约稿。2015年,管先生的《关于中国邮递员问题研究和发展的历史回顾》在第3期如约出版。论文一经刊登立即引发热议。两篇论文的刊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发展,而且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此外,要灵活出版专稿。根据期刊的不同发展阶段灵活刊登综述性和研究性专稿。期刊发展上升阶段,特约专稿应以综述性论文为主,研究性论文为辅;期刊发展稳定阶段,特约专稿应以研究性为主、综述性为辅,从而逐步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根据期刊特色,专稿可以专栏形式出版。根据专稿的主题,专稿可集中在非专刊的一期上刊登,也可分期刊登。根据专稿的数量,专稿可以出版在除专刊外的每一个正常期次上。根据专稿的时效性、完成时间,专稿可以尽快出版。一经出版,第一时间制作网刊、微刊,扩大传播。专稿还可以制作成单行本,方便期刊宣传。
2 不断挖掘呈现多样主题持续出版形成特色专刊
专刊可分为专题性专刊、纪念专刊等。纪念专刊又分为科研人物纪念专刊和科研重大事件纪念专刊等。《中国科学:数学》近3年来专注于出版科研人物纪念专刊,独具特色;《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以出版专题性专刊为主;《Mathematical Programming》自2010年起持续出版科研事件纪念专刊和专题性专刊;截至2018年6月《学报》已经出版了3期贺寿纪念专刊、1期会议纪念专刊、2期专题性专刊。毋庸置疑,4个专刊的出版均带动了期刊整体学术影响力的提高。通过对同行专刊出版的调研和《学报》专刊出版的实践,笔者认为专刊的出版应注重专刊主题的多样化,从人文、事件、科研等多个角度全面反映行业发展现状;且专刊的出版必须保持持续性,才能深入细致地报道行业内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下面以专题性专刊、科研事件纪念专刊、人物纪念专刊为例,详细论述如何将专刊打造成精品以形成刊物特色,进而扩大并提升刊物整体学术影响力。
(1)专题性专刊针对某一科研领域深度报道,反映行业发展现状的同时可以引领该领域向前发展。持续出版不同主题的专题性专刊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行业发展现状;持续出版相同主题的专题性专刊可以深入细致地报道该领域不同时期的进展情况。如运筹学知名期刊《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近5年来持续刊登不同主题的专刊,影响因子不断攀升(2018年影响因子为1.206,稳定在Q1区)。《学报》出版了对策论(2012年)和数学规划(2014年)两期专刊后,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为了更深入地报道运筹学最大分支—数学规划的发展情况,《学报》计划于2024年再次出版数学规划专刊。现阶段学报正在聚焦运筹热点,积极筹划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刊。热点追踪并深入报道,逐步形成《学报》专题性专刊特色。
(2)通过科研重大事件如行业内的重要学术会议、年度重大评奖等活动,可以了解行业中最新研究热点、熟悉行业内科研领军人物。以科研重大事件为契机,组织行业内高水平专家就行业最新热点撰写最新研究成果或综述稿件,组织成纪念专刊,无论对刊物还是对作者均具有重大纪念意义。持续出版科研事件纪念专刊,可以使期刊始终引领行业发展,永葆活力。《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2010年、2012年、2015年连续聚焦Inter n a t i o n a l Symposium of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会议,持续关注行业热点,推出了一系列专刊,获得了业内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学报》近期持续关注中国运筹学会学术交流年会,其中科学技术奖的颁奖盛况备受瞩目。2017年第4期刊登了第五届中国运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最新研究成果专刊,同时聚焦科研重大事件和新闻人物,一经刊登,受到广泛好评,形成《学报》一大亮点。因此,此类专刊已纳入《学报》精品专刊出版计划之中。
(3)科研人物纪念专刊的出版体现了期刊对科学家的人文关怀精神,持续出版能够大大提高科学家对刊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中国科学:数学》持续出版老一辈数学家的贺寿专刊,大大增强了老一辈数学家对刊物的认可度,也带动了海内外杰出青年学者为刊物投稿,极大地提高了行业内科研人物对刊物的凝聚力。《学报》连续几期组织老一辈运筹学专家的纪念专刊,无论是编委、审稿人和作者,编辑部都感受到他们极高的热情。因此,连续出版人物纪念专刊,对科学家、刊物、作者都是一件幸事。
3 结论
鉴于《学报》2012—2018年出版特约专稿和专刊的实践,笔者认为每年在出版专刊同时,在非专刊的期次上出版一定量的特约专稿,可以大幅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然而,正如文献[11]而言,应该控制专刊的出版频次和特稿的数量。笔者建议中文科技期刊每年出版整年的1/4期精品专刊(如月刊,每年可出版3期精品专刊),出版整年的3/4期篇特约专稿为宜(如月刊,每年可出版9篇特约专稿)。另外,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在专刊和专稿的策划中,优秀的特约编委秉承"优中选优"的原则,向优秀作者群约其最新学术研究理论成果或热点综述,是保证精品专刊和特约专稿成功出版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参考文献
[1] 黄娟,刘谦,吴民淑.《中国药理学报》出版学术专刊的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04-506.
[2] 何玉娟. 科技期刊如何做好学术专刊的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12(11):32-34.
[3] 孙振凯. 出版专辑对科技期刊文章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的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85-987.
[4] 吴畏. 出版精品专辑, 提升期刊品质: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办刊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201-1205.
[5] 郑真真,杨志华. 中文精品专辑的策划、组织与出版实践探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2):121-125.
[6] 李楠. 中文科技期刊专刊策划与出版实践:以《生物技术通报》为例[J]. 编辑学报,2017,29(5):486-489.
[7] 刘志远. 综述性论文在综合类科技期刊中的作用及组稿策略:以《科技导报》组稿实践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04-508.
[8] 吴领叶,韩伯顺. 《运筹学学报》1997-2015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 学报编辑论丛,2016:433-438.
(责任编辑:彭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