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三年,《自然杂志》举办了一系列讲座,感谢各位报告人!在二十余场报告中,其中有几场录制了视频,现将其汇集在一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浏览或观看相关视频!
讲座1 深海的馈赠与挑战
周怀阳教授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报告人简介
周怀阳教授长期从事深海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也是我国海底观测网技术和海底原位监测技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多次担任我国大洋科学考察航次的首席科学家。目前是国家973计划“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与硫化物矿区预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13年2月发表了国内海洋地质领域第一篇第一作者的Nature文章:《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2013年6月,作为在中国南海执行的“蛟龙号”首个载人深潜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科学负责人,成为第一位乘坐蛟龙号下潜深海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
 
报告内容简介
深海蕴育了无穷的宝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同时,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充满风险与挑战。报告以深海海底鉄锰结核结壳与热液多金属硫化物为例,讲述有关的科学意义、资源价值以及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机遇。
扫一扫 观看视频
讲座2 《一沙一世界——海洋与地球科学漫谈》
杨守业教授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报告人简介
杨守业,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大陆边缘沉积学与环境演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
 
报告内容简介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手心握无限,须臾纳永恒。William Blake的诗歌让我们沉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科普报告将带你探究神秘的地球海洋世界,通过小小的沙粒和海洋生物微观研究,揭示地球宏观演变与全球变化历史,地球上的物质旋回和山河湖海形成。
扫一扫 观看视频
 
讲座3《好钢用在刀刃上》
董瀚教授 (上海大学材料学院)
报告人简介
董瀚,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钢铁材料的高性能化理论与技术。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劳动模范。
 
报告主要内容
为什么我们天天使用的菜刀必须是钢?为什么飞机的起落架必须是钢?为什么制造汽车还要大量使用钢?为什么制造武器大量使用钢?您注意到了身边的钢铁材料了吗?钢铁材料构建了我们人类的文明。铁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它是如何演变成为钢铁材料的、钢铁材料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报告将与大家共同探索。
扫一扫 观看视频
讲座4《石墨烯量子点的规模化制备及甲醛降解、传感应用》
杨俊和 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人简介
杨俊和教授长期从事新型炭材料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科技部973计划1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高新技术示范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10多项,承担宝钢、上海华谊集团等大企业项目30多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00多篇,他引3 5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78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6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4项教学成果奖励。目前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学会碳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等,并获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等荣誉。
 
报告主要内容
微晶石墨大规模低成本制备石墨烯量子点GQDs, TiO 2 -x/N 掺杂GQDs复合光催化剂高效降解甲醛、氧化GQDs增敏MOS甲醛气敏材料与传感器、 N掺杂GQDs甲醛荧光响应性能等。
扫一扫 观看视频
讲座5《免疫疗法可望治愈肿瘤——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李斌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报告人简介
李斌,二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课题组长、余㵑学者、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李斌博士长期从事免疫调节及重大免疫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相关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基金委免疫学杰青、重点、面上等基金。近五年李斌课题组在国际学术刊物Immunity, PNAS, Nat Commun., JBC, J Immunol cutting edge, PLOS Pathogens, JCEM, Front Immunol, Br J Pharmacol.等发表通讯及共同通讯论文40余篇, 在Blood, Science Immunology, PNAS, Nat Commun, J Exp Med,Cell Res等发表合作论文10余篇,受邀Springer Press主编免疫代谢与肿瘤英文书籍1部, 致力于研究调节性T细胞稳定性的动态调控及其临床应用。
 
报告主要内容
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 以表彰他们有关“抑制负向免疫调节用于肿瘤治疗”的原创发现。报告将介绍基于人体免疫系统治疗肿瘤的疗法的研究历史,艾利森和本庶佑在推动免疫疗法方面的突破性工作,以及多种抗PD-1及其配体蛋白PD-L1的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情况。
扫一扫 观看视频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三号楼二楼   联系电话:021-6613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