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在沪发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报告》

创建日期:  2021/01/21  王婧   浏览次数:   返回

 

 2021年01月04日 10: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项目报告发布会暨第二轮启动征询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12月29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项目报告发布会暨第二轮启动征询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华东师范大学结合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智慧,联合学术数据库和分析评价领域的领先企业,通过交叉创新与合作,形成《报告》。

项目总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科睿唯安大中华区总裁郭利,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汪荣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承,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王世伟,南京大学教授、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江苏省数据工程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主任叶鹰,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40余人与会,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形成国际话语权进行了学术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斌主持会议。

持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

钱旭红表示,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提升学科的国际话语权,不仅要关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全球提供了何种实践经验,更要关注基于中国实践概括提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以及中国学者参与前沿热点研究,为全球知识体系的增长所作的理论贡献。通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项目,持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为构建国际话语体系贡献好智库力量,从而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作出贡献。

相比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本土化、成果多元等特点,通过挖掘分析国际前沿热点,描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程度、分析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极具挑战性。华东师范大学项目团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精神,勇担重任、迎难而上。自2019年9月第一轮项目研究启动以来,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法、心理、可持续科学文理交叉,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文理交叉等11个学科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合力开展了一系列大跨度的交叉性研究,以2013—2019年6年间发表的全球论文为数据来源,对60余万篇论文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报告基于专家、基于数据、基于影响,对多源异构数据中蕴含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前沿热点成果进行了提炼和梳理,综合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的概貌,揭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前沿视野中的优势和差距,也指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前景。

发布会现场,项目首席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部副主任赵星教授从项目概况、理论和方法、哲学社会科学11个领域组报告、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成果的媒体影响力等角度对项目进行了介绍。

为占领全球学术制高点提供前瞻性战略思考

项目借鉴了钱旭红院士创立并运行的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的成功经验,参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前沿”报告的有益思路,融合了华东师范大学在图书情报、计量评价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特色,创新构建了综合运用多源数据、智能算法和专家智慧进行学术知识挖掘和判断的“数智人”框架,探索多维度复杂数据与智能算法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领域的集成运用,实现了定量测评与同行评议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均衡共存。作为该项目的一大亮点,其融合了大数据智能分析、LDA主题模型、专家智慧的集成方法创新。其中,多维度引文的研究方法注重各领域的研究主体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机构、不同学科等方面的多维度影响力,从而规避传统引文分析的单一视角。Altmetrics的指标和方法探索中国学者的文科成果在全球主流媒体和主流社交媒体中的影响力,从而形成多源异构数据的更全面挖掘。

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和项目执行负责人吴瑞君教授的组织下,11个领域组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相关学科的带头人负责,联动国内外专家,形成了一支200余人的大团队,显示了文科科研的“集团作战”优势。通过横跨11个领域组的综合研究,项目组还总结提出了4个总结和4个发展建议。

《报告》提出,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发表体量增长但引领性不足,发展理念需要转变;文科国际化之路是延续理工科的“先量变再质变”的思路,还是尽快转变为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值得深思。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合作成为亮点,多点开花的国际学术交流已汇集成了文科国际合作的“一带一路”地缘图景。但“洋为中用”仍是主流模式,开创性研究、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不够多,中国特色有待加强。不同领域国际化程度差异显著,学科发展结构较为不平衡;文献数据、智能方法和专家研判均显示,交叉前沿主题是我国文科国际化的最重要切入点,通过前沿交叉领域在新兴赛道上参与全球竞争是文理交叉等交叉学科的路径,也是传统学科内容新兴增长点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选择。对此,项目组建议,应推进文科评价方法改革落地,真正落实代表作、分类评价与贡献评价;弘扬文科研究中的正能量,引导中国学者从事实出发;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从文科交叉角度积极占领学术制高点;打造文科国际合作常态化机制,以项目推进方式全面立足世界研究前沿。

探索建立新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报告发布会上,沪上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和学科专家基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第二轮项目的深化推进“问诊把脉”。

汪荣明提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项目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前瞻性、引领性作用,项目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应更加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同时,他希望项目通过优化大数据分析框架,创建出更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的应用范式。周承表示,该项目是文理交叉研究的经典案例,成功把工程科学的研究方式跟文科研究思辨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以加快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陈志敏评价道,该项目全景式、系统性地勾勒出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画像、学科画像和热点话题的画像,是一个开创性的项目。胡宝国对该项目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两个愿景”,一是项目组基于新文科建设,在“去五唯”的要求下,探索建立一个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二是基于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建设国家高端智库。陈恒建议,未来《报告》可以出精简版、资料版,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全局性的导向作用,为学者、高校和科研机构精准对接前沿问题提供“指南”。

王世伟认为,此项目有首创性,建议项目在数据驱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驱动,加入专家的前沿深度访谈,预测未来的发展态势,并形成可持续的项目长效发展机制。叶鹰表示,该项目实现了理论和方法两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他建议项目组更深入探究人文社科与理工、文艺的异质性,进一步细分研究方向,并结合国家的“新文科”发展战略,扩展国际国内一体化的分析与评价体系。

项目总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斌主持会议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科睿唯安大中华区总裁郭利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部副主任赵星教授作项目介绍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汪荣明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承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王世伟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南京大学教授、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江苏省数据工程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主任叶鹰作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报告》封面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一条: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42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下一条: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京发布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三号楼二楼   联系电话:021-6613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