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协作共享——上海期刊第五届论坛综述

创建日期:  2016/06/17  王婧   浏览次数:   返回

        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期刊社承办的"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协作共享——上海期刊第五届论坛",于2016年6月3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司长李军,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编徐世平,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丽,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处长田敬诚,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坚,上海大学组织部副部长曹为民,以及期刊界、出版界人士一百余人出席论坛。

论坛共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开幕式;第二个环节为签约仪式,上海大学、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期刊协会三方签署出版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第三个环节为学术研讨,上午石峰作了题为《改造传统出版队伍,补媒体转型短版》的主旨报告,下午分为"转型•融合与期刊发展"与"学术期刊评价与质量"两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
一、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主持,罗宏杰致欢迎辞,田敬诚、王兴康、胡国强、徐炯、李军先后致辞。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致欢迎辞:上海大学历来重视期刊出版工作,努力探索学术期刊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期刊出版质量和影响力,得到了出版界和学术界的肯定和好评。今天还将举行上海大学、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期刊协会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仪式,我们将在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型出版业态下的人才队伍建设、期刊集约化网络出版平台、出版融合合作路径下产学研合作模式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处长田敬诚致辞: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协作共享",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题目。第一个问题是"创新驱动"。我们讲五大发展理念,或者新发展理念,第一条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第二个关于"融合发展"。期刊创新主要表现在融合发展上,融合发展就是互联网+期刊,期刊采用互联网的技术。当然互联网毕竟是一种技术,不管多么先进,第一取代不了主编,第二也取代不了编辑部的体制,所以我们要融合发展。最后,关于"协作共享"。在期刊发展方面我们非常推崇这样的理念。所谓协作,就是每个刊物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争在中国学术期刊领域占据自己的位置。
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致辞:传统期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形式之下,期刊界在新旧媒体融合,传授主体融合以及出版资源共享,评价体系共享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转型和创新。今天在上海大学举行的上海期刊第五届论坛恰逢其时,为推动期刊业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协作共享搭建了一个重要的经验交流及学术研讨的平台。
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致辞:这些年由于受到互联网及国外品牌杂志的冲击,中国期刊业整体趋弱,挑战十分严峻,但期刊市场及周边产业有巨大商机。如何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期刊业与互联网及其他媒体的融合发展、协作共享是期刊业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和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我们期待通过论坛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为进一步提高上海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上海期刊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致辞:第一,服务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上海创新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上海期刊,要在引领自主创新、服务科技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作用。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必须发挥学术期刊催生科技创新和孵化学术成果的作用。第二,助力融合发展。相比发达国家,我们在数字产品研究开发、学术出版资源整合、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充分应用各种新媒体和现代传播手段,迅速提升上海期刊整体的数字化水平。第三,倡导协作共享。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司长李军致辞:回顾过去,我国期刊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多层次多品种共同繁荣、产业和事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期刊出版新格局。当下,受到互联网冲击,媒体生态的变化使行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格局,未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我们要正视现实,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化解风险,认清新变化,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有效地推动期刊建设和发展。期刊是我国文化和科技创新的载体,我相信本届论坛必将通过学术研讨,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我国期刊变革创新的步伐,为提升我国期刊影响力做出新的贡献,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也将为期刊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签约仪式
开幕式后,举行了上海大学、东方网、上海市期刊协会关于出版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
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编徐世平致辞: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介质,却没有颠覆内容生产。我们要研究怎样把期刊内容更好地分享到PC端,分享到手机端,甚至分享到其他的介质,比如说智能终端、户外阅读屏和电子阅读器等。在人才储备上,期刊业与互联网行业可以互补,把期刊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分发出去,让期刊和期刊的品牌更有影响。除了内容的分享以外,我觉得期刊本身的转型,也需要有一些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
罗宏杰、徐世平、王兴康分别代表上海大学、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期刊协会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今后三方将在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型出版业态下的人才队伍建设、期刊集约化网络出版平台、出版融合合作路径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三、学术研讨
签约仪式之后,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作了题为《改造传统期刊队伍,补媒体转型短板》的主旨报告: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似乎是技术决定着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决定媒体未来发展方向的首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技术,因为任何技术都是由人创造和撑控的,人是推动媒体变革的原动力。改造传统期刊出版队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管理和个人两个层面共同着力。在管理层面,首先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其次,要重新设计期刊编辑出版人员的资质评价考核体系,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都要从数字化、新媒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考核内容陈旧,与实际工作需要"两张皮"的问题;第三,要对全员进行以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突击培训,第四,要为"过剩出版产能"转移开辟通道,做到人尽其才,确保人人都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机会。作为传统媒体人,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对自己的未来,要有"三心":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其次要有一颗进取心,第三要有一颗责任心。
下午,论坛分为"转型•融合与期刊发展"与"学术期刊评价与质量"两个分会场进行, 八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飞作了题为《打造新型学术出版评价模式,共建学术出版生态系统》的报告:作为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我们认为学术界目前有四个方面的痛点:第一,国内学术期刊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第二,以刊评文的主流学术评价环境下,文以刊贵,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第三,学者学术成果外流现象严重,但缺乏有组织成规模的"平台级"走出去;第四,国家学术科研经费投入高,收效低。为此,"人大数媒"打造了"壹学者"移动科研服务平台,向学者提供诸如论文发表、著作出版、资源查询、成果传播等系列产品和服务以团结和吸引学者,同时促进学者为社会提供智库服务,形成"学术服务-学者-智库服务"的闭环式商业模式。前端以书报资料中心的优势为学者提供系列增值服务,后端学者为社会提供智库服务。前端的盈利模式是会员收入,后端的盈利模式是佣金收入,形成闭环式的商业服务模式。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教育杂志分社第一教育品牌创始人及运营主管程琳作了题为《新旧媒体融合,用新媒体的方式做自己擅长的内容》的报告。"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旗下的新媒体品牌,是旨在提供优质的教育资讯内容,拉近教育专业人士与普通教育用户之间距离的教育行业垂直媒体,目前拥有"第一教育"微信号、"第一教育"APP两大新媒体平台。"第一教育"微信结合用户需求和自身资源,着力打造优质的原创内容。常规栏目有:家长会、公开课、牛娃录、晒课表。借助"第一教育"微信平台,我们组织了很多教育领域的专业活动,涉及到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等。
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杰作了题为《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品牌再造》的报告:一、期刊品牌再造的背景。第一,传统媒体目前面临的市场危机已经很难通过传统媒体自身的手段加以解决;第二,在一个传播方式也构成媒体属性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出版价值链从弥合到断裂;第三,发达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将使大众出版有可能退守至以精品出版和小众出版为主;第四,第一波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应该是来自行政的力量而不是"互联网+";第五,互联网只是手段,不具备魂的力量,文化才具有魂的力量。二、品牌再造的方法。第一,改变传统媒体的形态,不能将媒体的品牌价值固化在以往的形态,必须不断探索新媒体形态;第二,改变传统媒体的心态,实行跨媒体乃至跨行业的融合,核心是与金融的融合;第三,传统媒体品牌再造的路径,围绕版权的占有、控制和应用来配置资源,重构产业链才是王道;第四,传统媒体品牌再造的价值基础,传统媒体虽然面临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但是文化属性赋予了它比一般商品与服务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康泰纳仕中国公司资深新媒体运营总监蔡享伦作了题为《纸媒的科技实现》的报告:在我看来,无论是做媒体,做平面,还是互联网,内容依然为王。然而,在这个人人皆为媒体的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让优质内容有机会被呈现,被阅读与被珍惜,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互联网科技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纸媒并不需要革命,而是需要一些延伸或者是融合。相对来说,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是以精英为出发点的一种媒体,希望向读者分享有见解的内容或者最流行的资讯。然而,互联网本质上是反精英的载体或者是科技。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或者是转型合作,在本质上会有比较大的冲突。另外一个是媒介的延伸。过去我们注重图文的方式,现在互联网的时代是讲求互动、影像、科技呈现方式。
《新华文摘》原总编张耀铭作了题为《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的报告:一、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学术评价机制变异后出现了种种缺陷和弊病,产生了诸多的负面效应。问题之一:群雄并起,竞争加剧。问题之二:过度量化,急功近利。问题之三:以刊评文,越俎代庖。问题之四:"影响因子狂热",危害学术。二、学术评价乱象的治理。(一)建立学术评价机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二)加强学术评价的回避制度和监督机制。(三)规范并完善同行评价制度。(四)用"以文评刊"取代"以刊评文"。(五)建立独立的、客观的、民主的学术评价机构。
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宁笔作了题为《学术期刊评价的本意及现状》的报告:从学术的角度看,直接用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到底有没有合理性?我们说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期刊影响因子确实和该期刊在所属领域的声誉有正相关性?第二,高影响力的期刊(IF较高的期刊),作为一个整体,通常学术质量也较高?第三,学术质量较高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其学术质量通常也较高?第一个问题不大,第二个可能也还好,第三个就不一定了,因为它是有偶然性的。但也并不是说用影响因子直接评价文章,就一点点合理性也没有,我觉得可以作学术讨论。目前JCR和影响因子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误用:(1)跨学科比较期刊影响因子的绝对值,哪怕只是期刊间的比较,也是错误的!因为不同学科的引文行为有区别。(2)期刊评价也有多个指标,影响因子的确是重要指标之一,但不仅仅有影响因子,还有别的指标;也不仅仅只有定量评价,还可以做定性评价。
《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作了题为《摒弃排行榜:走上科学评价的第一步》的报告:对于学术评价来说,与评价主体、目的、方法同样重要的是结果。任何评价,不管为谁服务,其意义首先应体现在被评价者能从中获益。准此,评价结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唯独不可能是排行榜,因为排行榜对于被评价者来说,除了知道自己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外,无法获得真正有帮助的信息,而以排行榜替代学术评价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可低估。其实,评价主体更值得关注和讨论。只有学术共同体才是有可能使学术评价走向科学的唯一主体,而当今不合理的科研体制赋予了评价机构以评价权力,才促成了后者身份的僭越和排行榜的泛滥,严重破坏了学术生态。摒弃排行榜就是对评价机构评价主体身份的否定。所以,要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共同体的评价,摒弃排行榜将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刘筱敏作了题为《理性认识期刊评价》的报告:作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一定要明确的是,一流的期刊需要一流的研究者来支撑的,一流的研究者需要一流的平台给他做传播。这是期刊的本原和本质。学术期刊真正的实力来自于学术声誉,这个学术声誉决定学者眼中的优秀期刊,这是必然的。没有任何评估过程,学者心里也会有他自认为优秀的期刊。还有用数据表征的优秀期刊,比如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特征因子等。影响因子不是评价研究者,也不是评价研究机构的,但它能展示出某一期刊相较于其他期刊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就是被关注的程度。当然,定量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希望,理性地认识期刊评价工作,尊重现在展示出来的数据表现的依据,这种表现的依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期刊了解自己在国内和在世界上的相对位置,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促进期刊的发展。
 

上一条:我校8本期刊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

下一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致辞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三号楼二楼   联系电话:021-6613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