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传统期刊队伍 补媒体转型短板

创建日期:  2016/06/16  王婧   浏览次数:   返回

——在第五届上海期刊论坛上的发言
(2016年6月3日)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石峰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中国期刊协会对第五届上海期刊论坛的召开表示由衷地祝贺。上海是我国期刊出版的重要基地,大刊名刊多,期刊品质、影响力在全国领先,是一个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的地方,长期以来为我国期刊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次论坛的召开必将给处于寒冬中的期刊业送来一缕阳光和温暖。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从根本上冲击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互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不久前在美国《外交》杂志网站上发表文章称,我们正在迎来数字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他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是以线性速度前进,而是呈几何级增长。同时,它几乎打破了每个国家每种行业的发展模式。而且,这些改变的广度和深度预示着生产、管理、治理整个体系的变革。对于施瓦布先生所说的这种变革,我们已经感觉得到,触摸得到,但我们还无法预见这种变革将向何处发展。对未来我们既有憧憬的喜悦,又有无知的恐惧。
       伴随着数字革命,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形态的新兴媒体锐不可挡,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挑战已有切肤之感,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期刊总印数已经连续三年大幅下滑,很多期刊面临生死考验,业界对期刊业的未来迷茫多于信心。
       传播技术发展到今天,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正站在十字路口,看似给传统媒体一个选择的机会,其实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去拥抱新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实现转型,才能有未来。媒体创新,时不我待,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输不起的一场硬仗。为了充分利用新兴传播技术建立起现代传播体系,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几年来,媒体人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大胆探索,融合发展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与中央的要求和实际的需要相比,进展不大,进展不快,进展不尽如人意。根据我个人的观察,目前,在对待媒体融合问题上,有的人不思进取,甘愿抱残守缺;有的人看到了这是一种趋势,但不知如何去做;有的人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如此种种都阻碍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究其原因,在我们的传统媒体队伍中,很多人对新兴传播技术、对新兴媒体还认识不清,理解不深,懂得不多。我曾读到一篇文章,说泰国有一个雕像很奇怪,从正面看,它是一个婀娜多姿的女人,但看不到她的脸。从背后看,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秦国人说,这是"机会女神",寓意是,当机会来临时,我们往往看不到她的脸,因为她时常蓬头垢面;当机会走了,我们才发现她原来就是机会,你再想去抓她时,怎么也抓不住了,因为她后面什么都没有。面对数字化变革,我们能否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呢?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似乎是技术决定着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决定媒体未来发展方向的首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技术,因为任何技术都是由人创造和掌控的,人是推动媒体变革的原动力。我国目前从事期刊出版工作的有近10万人,这是一支久经考验、受人尊敬、值得信赖的优秀队伍。一代又一代期刊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为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去年为纪念中文期刊诞生200年,中国期刊协会为全国1000多名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的人颁发荣誉纪念章,致敬词写道:"中文期刊200年,筑就了我国思想文化的万里长城,你们的足迹在这里留下,你们的奉献在这里凝结,你们的思想在这里闪光,这里是你们永远的念想",以表达我们的敬意。但是,时代在变,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在变,读者的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在变,这支队伍中的一部分人落伍了,传统媒体也出现了"落后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你今天落伍了并不否认你曾经作出的贡献;"落后产能过剩"也不是谁的错,是发展阶段性的表现,说明期刊业进步了。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所谓的评价。
       决定媒体的生存有三个重要基点: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商业模式。在数字时代,这三个基点与传统媒体的生存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还在变化中。未来媒体会是什么样,现在我们还很难说清楚,但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趋势是可以肯定的。我在2010年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上曾经说过,"数字化被认为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是个令人遐想的神秘空间。我们还不知道数字化将走向何方,但我们知道,未来总在人们想象之外。"这就是传统媒体现实挑战之所在,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思维去面对现实,用探索的精神去迎接未来。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不能选择时代,但时代在选择人。所以,在数字变革时代,传统媒体真诚地面对现实,勇敢地否定自己,自觉地投身变革,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生存的需要。
       这就提出了传统期刊出版队伍的改造更新问题,而这支队伍改造的成败,决定着期刊业的未来。也许有人会觉得"改造"两个字有点刺耳,其实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做新一代媒体人的意思。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媒体形态下,对媒体人思想政治上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就是要做到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对党的事业忠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导向。然而,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对传播手段、传播理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接受新事物新技能,也就是要进行自我改造。
       改造传统期刊出版队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管理和个人两个层面共同着力。在管理层面,首先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这是有区别的,人事管理注重个人的历史表现,政治事项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注重单位整体的人员结构,看重个人现实表现和发展潜力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首当其冲的先要解决人能进能出的问题。目前传统媒体都是公有制单位,在人事管理上还有许多框框,人员还很难流动起来。这个问题不解决,队伍的更新改造就无从谈起。
       其次,要重新设计期刊编辑出版人员的资质评价考核体系,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都要从数字化、新媒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考核内容陈旧,与实际工作需要"两张皮"的问题。
       第三,要对全员进行以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突击培训。现在各类培训很多,但缺乏统筹规划,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培训目标不明确,有的人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学时"。要在业界造成一种学习数字化变革的浓厚氛围,争先恐后学习新兴传播技术。应实行数字化技能持证上岗的制度,填平做新媒体与做传统媒体的鸿沟,形成"一支队伍能从事多种产品生产,一个产品能进行多次开发,一次开发能实现多次传播"的期刊生产新模式。
       第四,要为"过剩出版产能"转移开辟通道,做到人尽其才,确保人人都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机会。这是最难办的一件事,但又是必须办好的一件事,因为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当然目前还没有到做传统媒体的人大量分流这一步,但在规划上、制度设计上要未雨绸缪。
       作为传统媒体人,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对自己的未来,要有"三心":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作为社会人也必须变,必须改变自己。不是你一个人在变,大家都在变,这是时代变革力量的驱使,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暴自弃,改变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其次要有一颗进取心。我们媒体人对时代的变迁最敏感,历来是时代风向标的追随者和引领者。我们要自觉地投身到变革中去,在变革中感受变革的魅力,在变革中明辨变革的方向,在变革中收获变革的成果,成为新一代媒体人。
       第三要有一颗责任心。看似媒体的未来决定你的未来,其实你的未来也决定着媒体的未来。在数字化变革、媒体转型中,你能不能尽快实现"转型",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也关乎媒体的未来。所以你投身数字化变革,不但在拯救自己,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担当。
       今天我就讲这些,都是些思考性的观点,很不成熟,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上一条:理性认识期刊评价

下一条: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致辞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三号楼二楼   联系电话:021-6613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