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鸥: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运营机制的探索

创建日期:  2016/03/22  刘志强   浏览次数:   返回

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运营机制的探索
 
(上海大学期刊社《先进制造进展》编辑部,上海200444)
 
摘要:对国内多个实行集约化管理的高校学术期刊群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主要有四种常见的集约管理模式。通过分析这些期刊群的运营机制,得出集约化管理的关键是现行体制下如何激发员工的潜能,实行全方位的绩效考核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运营机制;绩效考核
 
目前我国高校主办的期刊有3 000多种,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3。高等学校是全国期刊主办单位中的大户,也是现有办刊体制中最稳固的一块。但高校学术期刊大多是"小、散、弱"以及"各自为政"的小作坊式粗放型经营模式,这造成了高校学术期刊的运营体制不合理[1]。在当下基于对同主办单位下的多种期刊实现集约化管理的共识,高校学术期刊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期刊集约化经营成为高校学术期刊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对其主办的学术期刊实现集约化运营,不同高校主办的期刊学术层次不尽相同,管理模式趋于多样性。笔者对这些集约化运营的期刊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在集约化办刊及现阶段运营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惑,综合分析后提出集约化的重点要放在运营机制的探索上,以期能对今后欲实行集约化管理的高校学术期刊有借鉴作用。
1 高校学术期刊的现状
我国学术期刊绝大多数诞生于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高校、科研院所和专门行业学会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学术期刊。高校学术期刊一般是由高校或高校和专业学会等联合主办,编辑部属于学校内部的一个内设机构,办刊经费依靠政府财政划拨[2-3]。以大学命名的大学学报有的挂靠在科学技术处或人文社会科学处下,有的以单个编辑部的形式直接接受分管校领导的指导,部分与学会联合主办的期刊其编辑部则设在相关学院内。
很多高校把本校的学报编辑部定性为教辅单位,属于主办单位的边缘部门,有的高校虽然认定学报的编辑为技术岗位但拨款模式却靠行政岗,没有将期刊提高到与教学科研相同地位。办刊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限制了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版技术不断发生变革。稿件采编系统、在线优先出版、期刊微信公共平台以及APP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编辑、出版的效率,缩短了出版周期,增加了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方式等,这些对学术期刊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不少分散办刊的学术期刊中,有的缺乏经费的支持至今没有建立自己刊物的网站,更不用说采用数字化采编及发布平台。各自为政的期刊编辑部平均只有三四个编辑人员,疲于应对刊物的出版、发行等各项相关工作,人力资源的缺乏难以建立集约化的分工和管理,跟不上出版新技术发展步伐,从而降低了期刊的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同时,由于受管理体制限制,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存在受行政干预过多、各自为政、缺乏自主经营等问题,从而造成集成度不高、单个期刊实力较弱、办刊水平参差不齐、学术影响力较低、影响范围不够广泛等困惑。在以数据库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出版产业化进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制约着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4]。随着高校出版社的转企改制,2012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中提到将期刊推向市场,引起一片哗然。虽然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还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案,但高校学术期刊走向市场是历史的必然。现有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存在的弊端无法适应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潮流,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运营是顺应变革的调整。
2 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现状
为避免单个期刊规模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差等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把同一个主办单位分散在各学院的学术期刊以及各自为政的学报编辑部集中起来,实行学术期刊统一管理势在必行。这些机构的名称不一样,有的称为期刊社或杂志社,有的称为期刊群,有的称为期刊出版部,有的称为学报编辑部但被赋予统一管理的权限等。通过调研,得到目前主要有四种集约管理模式。
第一种,把分散在各学院以及学校承办的学术期刊集中起来,实施人、财、物统一管理运营,如上海大学期刊社。这类期刊社一般包含有科技类期刊与社科类期刊、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并存,甚至有的还含有英文期刊等多种类型的期刊。这些期刊在并入期刊社统一管理之前各自独立运营,人事、财务的管理模式不一,每个期刊编辑部均要完成财务、编辑出版及发行工作。虽然属于同一主办单位,但各编辑部之间互不交流,甚至办公地点也相距甚远,典型的"小、散、弱"。成立期刊社后,设立了办公室、技术编辑室、期刊发行室等公共服务部门,把分散在各个编辑部的财务、编务、发行等工作集中到期刊社平台统一运作。这种集约模式下,各刊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二种,期刊中心统一负责该校有公开刊号期刊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同时具体负责由学校直接承办期刊的办刊和日常管理工作。而挂靠相应的学院(医院)、部(处)等二级单位期刊的办刊经费以及期刊出版和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二级单位具体负责,如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这类期刊中心一般由多所院校合并后的学术期刊组建而成,学校主办或联合主办的期刊较多,各期刊具体情况不尽相同,这种分层领导能有效减少期刊中心组建时的各种矛盾和阻力。期刊中心负责确保学校所有主办期刊落实上级的期刊管理的指示、通知、规定,督促检查具有公开刊号的校内期刊编辑部按照办刊宗旨、办刊方向,不断提高期刊质量。总之,这种集约方式是对学校承办的期刊实行全面的集约化管理,对挂靠在二级单位的学术期刊主要起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
第三种,企业化经营的期刊中心作为一个独立核算部门隶属于该校的出版社,如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期刊中心在出版社的部署下,统一规划、管理,使学术期刊与出版社实现在编辑、校对、排版、营销、发行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此外,各期刊均建立了一套期刊运作流程和一系列质量、管理、经营控制等相关制度。这种期刊中心虽然有经营压力,但是属于具有规模、具备学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期刊群,形成了多品种、多学科,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多种经营方式、多种传播形式的刊群布局。
第四种,期刊中心只负责旗下各刊的人事等服务工作,编辑、出版、财务管理、发行等各项工作仍由各刊自行负责,如武汉理工大学期刊社(期刊管理办公室)。这种集约的管理方式是实行社长领导下的主编(执行)负责制,增强各期刊的自主创新能力。
3  高校期刊集约化运营的建议
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中,目前企业化运营的并不多,运营经费主要来自上级拨款、版面费、发行收入以及期刊申请的各类基金资助等,经济压力不大。被集约的各刊情况不尽相同,同一主办单位的科技期刊有的已经被SCI或EI等国外知名数据库收录,有的尚未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主办的社科类期刊有的已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有的仅为普通的专业性期刊。
由于每个刊物的平台各异,编辑付出同样的努力得到的机会和取得的成绩却不一样。而编辑是期刊社和谐发展的决定因素,虽然目前编辑的收入主要由职务及职称决定,集约化运营中最大的问题是既要避免吃大锅饭又要在考虑刊物差异的同时充分调动编辑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竞争上岗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关键在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后续奖惩措施的激励性。
为了实现期刊社的长远发展目标,对编辑人员的招聘需在考虑期刊社人员现状(学历、学科、性别、年龄等)的基础上统筹规划,针对不同的岗位分层设定相互关联又互为区分的考核机制[5-7]。编辑部主任人选可以在社内、本校甚至全社会公开招聘,应聘者提出办刊的设想、措施,近期和远期目标等,择优录用,之后定期按照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指标完成好的应予以重奖,而达不到预先目标的应给予警告甚至解聘。
所有编辑在绩效考核时都需要从德、能、绩等方面进行考核。德指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能指编辑的专业知识、编辑加工能力、选题策划及组稿能力、市场开拓情况等;绩则指编辑的编校工作量、编校差错率、组稿篇数、科研成果、获奖情况、期刊引文指标的提升等。其中获奖情况有集体奖项与个人奖项,且有省部级及以上、学会或协会等不同颁奖单位之分。经过广大编辑的深入讨论对各项评价指标根据岗位不同设立权重,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转换为定量数据,绩效评价大致可以考核一个编辑的工作情况,使得编辑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创造最大的价值。同时将期刊社所有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司其职,齐心实现期刊的发展目标。
     
[1]    岳岭.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发展的前景[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2(8):30-32.
[2]    彭桃英.市场经济中高校学术期刊管理机制与运营机制的改革[C]//第八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10:139-143.
[3]    邢海涛.集群化是科技期刊发展必由之路[J].编辑之友,2009(6):39-40.
[4]    孙发友,李铁锤.学术期刊集约化经营动因缺失问题探析[J].出版广角,2012(7):54-55.
[5]    陆宜新.科技期刊编辑的绩效评价[J].编辑学报,2008,20(5):445-446.
[6]    王一伊,王铁军.科技期刊体制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47-49.
[7]  蒋学东.编辑绩效考核的定量化尝试[J].科技与出版,2014(1):46-50.

上一条:杨燕,等: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与维护

下一条:王宁,等: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运营模式与市场化程度分析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三号楼二楼   联系电话:021-6613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