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研究综述
【摘要】古代秘书的参谋职能作为古代秘书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秘书学不可忽略的研究对象。有关研究已开展近30年,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存在不足之处。文章试对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并对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研究状况;秘书学
秘书的参谋职能是指"普遍存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一种参谋活动,是秘书部门及相关秘书人员的基本职能之一。具体而言,参谋乃秘书人员近身围绕领导者为其进行有效决策管理而直接、综合、及时提供智能辅助的一种秘书职能活动"。[1]古代秘书参谋职能则是指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的相关活动,其时间范围应该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2]中国的秘书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有30多年,在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笔者经过认真梳理后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研究概况
目前有关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秘书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中。有的立足于古代秘书的参谋职能本身,也有的立足于借鉴古代秘书的参谋智慧;有的从理论层面进行学理探讨,也有的从实践层面进行史料挖掘。相关研究文献的形式主要有秘书学或史学类专著,各类中文期刊中的论文和部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下面笔者分别从专著和论文两个方面进行简要梳理。
(一)专著
通过检索,书名中含有"秘书参谋职能"的专著有一本,即张清明主编的《秘书参谋职能概论》;书名中含有"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专著尚未发现。有关古代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中国秘书史的专著中,通过查阅发现,绝大部分中国秘书史专著都或多或少涉及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研究,主要有杨剑宇主编的《中国秘书史》、李欣主编的《中国秘书发展史》、潘林彬主编的《中国古代秘书通论》、刘绍杰主编的《中国秘书简史》、杨树森和张树文主编的《中国秘书史》、黄泽元和吕文英主编的《中国秘书史》、刘演林主编的《中国秘书史》和聂中东主编的《中国秘书史》等。
(二)论文
这部分主要是由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组成,直接与本综述有关的论文共有30篇左右,间接相关的数量甚多,主要集中在与秘书、幕僚、幕府等议题有关的论文中。
二、研究领域
(一)古代秘书是否具有参谋职能
"秘书是否具有参谋职能"这一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引发了秘书学的"天地之争",[3]主要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秘书参谋职能。可是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在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研究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争论。
1.对"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质疑
常崇宜从宏观层面进行整体考虑,指出"古今中外的秘书都具有参谋作用"的观点值得商榷,认为把诸葛亮、魏征等这些并非主要因为秘书工作而出名的历史名人也作为研究对象难以服众。[4]聂中东在讨论现代秘书的参谋职能时追溯了古代秘书的参谋职能,他认为,古代秘书基本上具有"谋"的功能,而无"参"的作用。[5]杨剑宇则指出,不能把一切参谋、咨询职能归入古代秘书工作范围。[6]
2.对"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肯定
刘演林认为,士任秘书使秘书在语言文字工作之外又有了参谋咨询的功能,秘书工作由此有了文书事务和辅助决策两个相辅相成的功能,对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李全双从秘书工作是从属于领导工作的衍生物这一角度入手,认为自古以来秘书就有协调关系、辅助决策的功能,进而发挥着比较重要的参谋作用。[8]朱诗战、陈洁从秘书部门参谋职能的历史渊源着眼,认为秘书部门或秘书的参谋职能古已有之,基本上每个封建王朝都具备。[9]史玉峤认为,由于领导活动的需要,秘书工作自古就与参谋作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10]方国雄认为,秘书参谋职能自古就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秘书部门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参谋作用。[11]他还从历代官吏性秘书活动的角度,肯定了古代秘书的参谋职能从未丧失。[12]刘君对秘书与参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参谋自古以来便是秘书工作的主要职能之一。[13]华小春指出,参谋职能是古代秘书工作的基本职能。[14]王舒雅认为,参谋功能是历代秘书的基本功能。[15]
(二)具有参谋职能的古代秘书机构和人员
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往往不冠以"秘书"二字,那么能提供参谋职能的古代秘书机构和人员具体有哪些呢?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杨剑宇、王培龙指出,先秦时期的士,秦汉时期的博士、给事中、侍中、谏大夫、中大夫、议郎、幕府,唐宋时期的翰林学士,清朝的幕僚都是具有参谋作用的古代秘书机构或人员。[16]潘林彬认为,古代秘书机构或人员有先秦的宰、太史寮、文士,秦汉时期的给事中、谏议大夫、散骑、中常侍等谏官(言官)、博士、待诏,隋唐时期的幕僚、承旨学士、翰林学士,清朝的军机处。[17]刘绍杰认为,古代的秘书机构或人员有夏朝的"四辅臣",秦汉时期的郎官和博士,隋唐时期的参谋幕僚、谏官,宋朝的"两制",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和弼德院。[18]杨树森、张树文指出,在职官系统内,有秦代的博士、给事中、侍中,汉代的博士、郎官(谏大夫、中大夫、议郎),唐宋时期的翰林学士院和枢密院,明清时期的内阁、军机处;非官方秘书则有内宰、士人、"霸府"幕僚以及入幕僚的落榜文士。[19]黄泽元、吕文英认为,有西周的太史寮机构和太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左徒,秦汉时期的博士、郎官、中大夫、议郎、谏大夫,魏晋时期的中书省机构、中书令以及书监、咨议参军,隋唐时期的翰林学士、幕僚、谏官,宋朝的翰林学士、曹掾官,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内阁机构和大学士、军机处。[20]刘演林认为,有先秦的士,秦代的博士,汉代的博士和大夫,隋唐时期的翰林学士,明代的内阁机构和殿阁大学士。[21]聂中东指出,有先秦的士,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咨议参军,唐朝的翰林学士,清朝的幕僚。[22]
(三)古代秘书参谋制度——言谏
在现有文献中,研究者们充分认识到了古代秘书参谋制度的存在,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潘林彬从秦汉秘书着眼,对古代秘书的参谋言谏制度及其发展历史作了系统研究,时间跨度为先秦到清朝。[23]刘绍杰在自己的专著中详细介绍了隋唐时期秘书的谏议、咨询工作,他认为,唐朝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谏官制度,其次建立了待制制度,再次要求百官任职筹划,处理政事。[24]杨树森、张树文则按专题对古代秘书的参谋言谏职能进行了系统考辨,首先查考了夏商西周时期史官的言谏职能,进一步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参谋才能,他们认为,秘书参谋言谏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隋唐时期达到昌盛,从两宋辽金时期开始衰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参谋言谏制度名存实亡。[25]
李欣主编的《中国秘书发展史》在"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隋唐两宋"一章中对唐朝秘书官员的参谋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唐朝很重视进谏,为进谏设置了众多的秘书性官职,进谏途径也很多,仅制度上就有"随宰相入阁议事"和"给事中有权‘驳正违失’"的规定。秘书官员的积极进谏,对唐王朝的发展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26]黄泽元、吕文英对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参谋言谏职能进行了研究,指出参谋言谏制度脱胎于原始的民主制,"借事而讽喻进谏"和"直接参与,指陈政策法令的利弊得失,受命总理国政,主持国家大计"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在政治上进行参谋言谏的方法。他们还认为,唐朝设置了以"规谏"为职能的秘书人员和"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27]郝文勉认为,古代承担言谏重任的秘书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参谋言谏制度始于先秦,至秦汉确立,魏晋至唐发展到高峰,宋至清逐步衰落。[28]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与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相关的研究还涉及以下几方面。
1.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渊源
张清明对秘书参谋职能的源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我国远古时代就有人从事秘书性参谋活动,他们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和部落联盟首领身边的纳言、史官、巫祝等;另外,他还分别从春秋时期、封建集权开明时期、封建集权变革时期和封建王朝没落时期四个阶段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秘书性参谋活动进行阐述。[29]刘演林认为,士任秘书使秘书工作具有了参谋咨询功能,对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0]朱诗战、陈洁认为秘书的参谋职能古已有之,但未给出明确时期,从他们所列举的例子来看,最早是先秦时期的史官署。[31]
2.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属性
方国雄认为,从历史上的官吏性秘书活动来看,秘书的参谋活动具有历史承继性;从秘书工作职业化过程来看,秘书的参谋活动具有时代发展性。[32]华小春认为,古代秘书的参谋性是古代秘书工作的伴生属性。[33]
3.古代秘书的参谋方式
禾青认为,在以封建时代为主的古代,秘书人员是在做具体的秘书实务工作时发挥参谋职能,这也是古代秘书人员提供参谋建议的主要方式。[34]陈龙认为,秘书首先要善于分析形势和把握关键,其次要善于领会主官意图。[35]华小春认为,古代秘书的参谋方式主要有撰制公文、议政、谏诤和经筵讲学。[36]黄泽元、吕文英认为"借事而讽喻进谏"和"直接参与,指陈政策法令的利弊得失,受命总理国政,主持国家大计"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参谋方式。[37]
4.中外古代秘书参谋职能比较
难能可贵的是,张清明不仅关注中国的古代秘书参谋职能,而且将目光投向国外,并从"远古秘书性参谋比较""封建政权机构秘书性参谋比较"和"城市秘书性参谋比较"三个方面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38]
三、对相关研究的建议
有关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不揣浅陋,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有利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一)应进一步拓展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从研究广度来看,至今没有一部能反映古代秘书参谋职能整体面貌的专著,研究成果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研究深度来看,许多专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对古代的秘书和秘书工作进行科学界定,先确定有哪些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再进一步厘清哪些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具有参谋职能。
(二)应进一步提高对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研究的重视程度
有研究者认为,有关现代秘书参谋职能的研究成果可以马上运用到秘书工作实践中,相比较而言,对古代秘书参谋职能进行研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诚然,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性,毕竟秘书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现代的秘书工作作为传统文化的延续,虽然其具体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与古代秘书工作有较大差别,但其参谋作用和参谋职能是相似的。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拟方案,与领导思维共振、与主官意志伴行,古今中外,凡秘书工作,基本如此"。[39]同时,"对学科史研究的重视,是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学术自觉"。[40]古代秘书的参谋职能从大的范围看是中国秘书史的一部分,从小的范围看则是当今秘书参谋职能的前身。如果忽略对前身的研究而一步跨入当今,学科有可能陷入发展后劲不足和发展不完善的困境。
(三)应充分运用史料开展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研究
在研究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对史料的利用度还不够,挖掘也不深。虽然有陈贺达研究《周易》、[41]陈龙研究《三国志·魏书》[42]中秘书的参谋职能,但是,对古代文献资料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充分,比如《册府元龟·幕府部》《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等述及古代秘书及秘书参谋工作的典型文献与专著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其实,早在1985年杨文起先生就曾在武汉江汉大学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呼吁,"要重视中国秘书遗产的发掘整理和学习研究的问题",他认为,"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秘书、秘书工作应当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理念指导下的秘书、秘书工作;它应当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最密切的行当"。[43]
总之,前述专著和论文无论其理论倾向如何,都已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坚信,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古代秘书参谋职能的研究必然会取得新的成就,并为秘书学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29][38]张清明《秘书参谋职能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9][25]杨树森、张树文《中国秘书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常崇宜《八十年代的"天地之争"——秘书学研究中关于"参谋作用"的争鸣》,《秘书之友》1994年第2期。
[5][22]聂中东《中国秘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杨剑宇《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秘书》2005年第6期。
[7][21][30]刘演林《中国秘书史》,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李全双《古代秘书工作对现代秘书的启示》,《智富时代》2015年第5期。
[9][31]朱诗战、陈洁《简论秘书部门的参谋职能》,《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0]史玉峤《简论秘书发挥参谋作用的优势和条件》,《秘书工作》1996年第5期。
[11]方国雄《金堂议"参谋"专题共探讨——秘书参谋理论专题讨论综述》,《秘书工作》1996年第1期。
[12][32]方国雄《秘书参谋十论》,《秘书工作》1996年第4期。
[13]刘君《秘书参谋职能研究》,暨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4][33][36][39]华小春《试论古代秘书工作的参谋职能》,《大庆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15]王舒雅《以古论今谈秘书的参谋功能》,《秘书工作》2009年第1期。
[16][26]李欣主编《中国秘书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7][23]潘林彬《中国古代秘书通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8][24]刘绍杰《中国秘书简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27][37]黄泽元、吕文英《中国秘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郝文勉《中国古代参谋言谏制度史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4]禾青《古代秘书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范例》,《秘书工作》2009年第4期。
[35][42]陈龙《裴注〈三国志·魏书〉中秘书与秘工作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40]何官峰《图书馆学史理论研究综述》,《图书馆学研究》2015年第8期。
[41]陈贺达《论〈周易〉对秘书参谋工作的启示》,《文教资料》2013年第29期。
[43]杨文起《关于〈册府元龟·幕府部〉的讨论及其他》,《秘书》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