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融合大潮的冲击下,学术期刊可能是传统出版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只是这块阵地也在被动应变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学术期刊似与新媒体格格不入
与大众传媒不同,学术期刊从内容生产到产品传播都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其看似与新媒体格格不入。学术期刊的产品内容主要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理性化思维的集中体现;而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呈现的则主要是感性化、表象化的内容。从一般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术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透过现象探求本质,这种探求活动通常借助一套概念体系和逻辑框架来进行,相应的,作为学术发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对刊发的学术论文也有严格的质量要求,体现为一整套的学术规范,即所谓的"宿有起源、命有结果、出有根据、注有结论、文有考证、溯有影响"。而人们在微信、微博上发出的大都是一些十分简短的信息,甚至常常是一张图片或一个表情,通过微信、微博等便捷的网络设置,人们展开的主要是轻松的日常社交活动。在这些简短的表达中,很难看到抽象的概念和严谨的推论,大部分都是直接指向或呈现具体事物的明确意愿或简短陈述。
传统学术期刊内容的特性决定了其所对应的是一种"深阅读",而网络新媒体铺天盖地的实用性、娱乐性资讯瞄准的就是人们快节奏生活中残留的碎片化时间,造成了"浅阅读"的盛行。在"浅阅读"中,人们不会太在意所读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合理性,往往不会进行反思和深入的分析。
此外,传统学术期刊面对的是专业学术界,读者和作者几乎都是专业研究人员,作为学术生产和流通的关键一环,传统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深深嵌入社会学术管理体制之中,这不仅赋予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使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术领域。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能自诩"高大上"小觑"短平快"
尽管如此,新媒体还是以服务用户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了传统学术期刊的防线,推动其走上了媒体融合之路。新媒体技术的融入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学术期刊客户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诞生,使传统学术期刊转变为移动终端上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学术期刊的客户端和公众号在移动终端上提供阅读服务,除了非常简短地推送学术论文信息外,还可附上全文链接的地址,这样,读者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获取学术信息,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又可进一步深入阅读,从而将浅阅读与深阅读有效结合,拓展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
同时,新媒体技术延伸到学术研究领域,也使传统学术期刊的生产和传播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例如,围绕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已经形成的具有开放性的学术发表空间,在这里具有学术创新性的文章的生产和传播不再受制于传统的等级化秩序,而是直接诉诸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呈现在公众面前,甚至还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当然,在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下,自媒体学术平台还远远不是学术期刊势均力敌的竞争者,相反,有些学术期刊已经将其作为开发选题、发掘作者的重要资源和渠道。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新媒体以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改变着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
由此可见,传统学术期刊再也不能自诩"高、大、上"而小觑"短、平、快"的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或是在被动应变中工具性地利用新媒体技术。事实上,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除了技术创新和模式转变,学术期刊还经历着更深层次的考验和变革,即传统价值理念与网络时代价值理念的竞争与融合。
以主动融合确立主体性
传统的价值理念并不都是陈旧、落后的。传统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同行评议、编辑加工等生产流程及其与学术评价体系紧密相连的特点,使其集中体现了传统信息传播系统的封闭性、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性以及学术体系的等级化。但同时这也正是其专业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之所在。可以说,以学术期刊为中心环节的学术生产与流通体系的稳定发展与适时革新,在心理文化层面上是支撑一个社会理性、平稳与进步的核心因素。同样的,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在彰显其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需要我们警惕的负面效应。目前,在大众新媒体领域,网络资讯泡沫化、过度娱乐化已经使人们认识到网络时代"内容为王"和"平台建设"缺一不可。而在网络学术空间中,惊人的言论,极端、偏激的声音似乎更容易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
因此,在这场价值理念的竞争与融合中,学术期刊必须主动出击,以主动融合确立其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并非强调"我"之中心地位,而将新媒体及其蕴含的价值当作相对立的"客体",而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的主体性。即学术期刊在媒介融合中应该始终坚守自身的社会责任,面对新媒体的强劲发展,反思自身的不足,以服务社会、服务科研为其融合新媒体技术和价值的根本指针,在兼容并包中增加自身的多元性和开放性,适应时代,积极转型,使学术新媒体成为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关键力量。
作者:唐静(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16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