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7月4日下午,在上海大学出版大楼210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汪筱林研究员带来题为《恐龙时代的空中霸主——翼龙》的精彩讲座。该讲座是《自然杂志》编辑部主办的"自然论坛"第19讲,吸引了众多对恐龙和翼龙感兴趣的上大师生和小朋友们前来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这次讲座由《自然杂志》执行主编焦正教授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汪筱林研究员的研究经历和成果。汪筱林研究员是中科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南京大学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教授,2013年当选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汪筱林主要从事翼龙、恐龙和恐龙蛋及地层学、沉积学、古环境和中生代化石生物群综合研究,先后主持辽西、内蒙古、山东、甘肃和新疆等地区数十次大规模科学考察与化石发掘,发现和采集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他在《Nature》《Science》《PNAS》等国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大量论文,研究或合作研究命名了天山哈密翼龙、李氏悟空翼龙、隐居森林翼龙、秀丽郝氏翼龙等50多种翼龙、恐龙和恐龙蛋等化石,成果多次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及美国《Discovery》杂志全球百大重要科学新闻等。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和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等。
在报告中,汪筱林研究员从翼龙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翼龙的地质时代与地理分布,翼龙的分类和形态特征等,尤其近年来我国辽西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和侏罗纪燕辽生物群,以及新疆哈密白垩系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翼龙骨骼、翼龙蛋与胚胎化石,全面解读翼龙这一最早飞向蓝天的奇特爬行动物的生命史。
在第一篇关于"翼龙"的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无法理解前肢特别长这一奇特特征,推测这是类似鱼鳍、用来划水的结构,直到1801年著名博物学家居维叶认为这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最大的翼龙风神翼龙翼展能达12米;而最小的、发现于我国辽西的隐居森林翼龙翼展仅有25厘米,只有燕子大小。2014年发现并命名的阿凡达伊卡兰翼龙,头骨顶部平直而下颌腹侧有奇特的骨质脊,这与科幻电影《阿凡达》中的飞行翼兽伊卡兰的头部极其相似,恰如电影中飞出来的翼龙。在翼龙化石发现200多年后的2004年,在辽西发现了第一枚带胚胎的翼龙蛋化石,首次确认翼龙卵生的生殖方式。在新疆哈密地区发现有新的白垩纪翼龙动物群,这里不仅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也是唯一一处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各种有趣的发现和讲解深深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
汪筱林还讲到,新疆哈密翼龙动物群化石存在比较严重的受潮返碱风化问题,他们目前正与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罗宏杰教授团队就风化破坏机理研究与保护问题展开合作。罗教授的研究成果及创立的技术方法和开发的新材料等已经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也非常适用于各类化石,相信能对化石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报告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小朋友们知识面很广,思维非常活跃,踊跃向汪教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翼龙研究专家也解答不了呢!

此次活动得到上海大学出版社党委和工会的大力支持,每位听众均获赠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AR互动4D动物科普书《走进非洲动物》一册。上海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陈丽莉介绍说:"该书是‘走进动物系列’丛书的一本,由上海科技馆冯羽研究员主编。书中运用了大量精彩的科普图片,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增加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