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艳芳(《自然杂志》编辑部)
《自然杂志》是由上海大学主办的高级科普期刊,致力于解读科学前沿进展、提供原创科普精品。《自然杂志》对最近十年刊载的文章精选,选编科普撷英丛书。2016年8月,《院士解读科学前沿》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解读(2005—2015)》两本图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谓"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
《自然杂志》科普撷英丛书从2005—2015年间刊载于《自然杂志》的文章中精选而来。将十多年的文章集结成册,使该丛书的出版有着"把岁月酿成美酒"的沉淀。
《院士解读科学前沿》一书作者均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科学家,包括周邦新、姜文汉、冼鼎昌、李小文、李德仁、汪品先、莫宣学、吴新智、舒德干、周忠和、方精云、郑度、黄荣辉、欧阳钟灿、郭爱克、唐孝威、闻玉梅、欧阳自远、周兴铭、徐玉如、彭平安、杰弗里·奥兹沃斯、干福熹、朱清时等24位院士。全书的30篇文章,内容涉及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古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所选的文章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在中国知网上的平均被引频次为每篇26次),而且深入浅出、可读性较强。
为该书写序的中科院院士、《自然杂志》编委汪品先从"弘扬科学的精神内涵,回归科学的文化本性"的高度重新阐述了本书出版的意义。他指出"当前我们科学创新的重大障碍之一,在于和文化脱节",并评价说:"《院士解读科学前沿》是科学家们对自己领域学术前沿所作的综述或解说。他们试图将枯燥的知识用"大白话"表达,将高深的学问用科普的形式介绍,而撰写人就是奋斗在一线的学术权威,因此这是一本有助于弥合科学和文化断层的读物。"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解读(2005—2015)》一本则收录了最近11年间《自然杂志》"诺贝尔奖简介"专栏的33篇文章,深入介绍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的81位科学家的工作,包括获奖成果、研究历程、后续研究进展、影响及意义,也为我们诠释了获奖科学家所以能获奖的学术思想缘起。《自然杂志》编委傅继梁为该书作序,并探讨了如何营造杰出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问题,需要营造"宽松、宽容与和谐的,鼓励质疑、思辨与创新的"氛围,并提出"唯有着力培养青年的质疑精神,逐步形成具有学术原创性工作潜力的青年学者群体,有朝一日我们国家才有可能拥有最具创新潜能的人才群体。"
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细化、精深,分支越来越细致,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般人想要了解它困难重重,即便是青年大学生和研究人员,也往往面临"隔行如隔山"的状况。因此需要"高级科普",使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公众了解当前科学发展到了哪种程度,有哪些新领域、新进展,在脑中能建立起一个现代科学的大致框架。2016年6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中可见科学普及之深远意义。《自然杂志》编辑部选编科普撷英丛书的主要目的,即希望能为读者,特别是青年学子了解学科前沿提供一定的帮助。今后我们还可能按照不同主题选题出版其他科普图书,以飨读者。
该丛书选编自2005—2015年,董远达教授担任《自然杂志》主编期间的所刊载文章。董远达主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对原有的栏目和版式做适当调整,重申高级科普杂志的定位,并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向各学科专家约稿,使得杂志的办刊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期间,方守狮编审、林凤生编审等各位编辑同仁付出了诸多才思与汗水。该丛书的出版也是对《自然杂志》最近十年工作的总结和回顾。
《自然杂志》是一份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刊物,于1978年5月由科技翻译家贺崇寅先生创办。创刊初期大家云集,影响力很大。1995年,在钱伟长校长的关心下,《自然杂志》转由上海大学主办,汪元章担任主编。钱校长提出,"把杂志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1998年,《自然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钱校长接见编辑部成员,并挥毫落笔"发扬创新精神,繁荣科学事业"。
2016年,《自然杂志》迎来新任主编吴明红教授和执行主编焦正教授。吴明红主编在"主编寄语"中写道"让最懂的人讲最真的事",并且提出"关注前沿科学、促进学术交融、推动创新发展"的办刊理念。《自然杂志》编辑部力争将更多更好的原创科普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图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解读(2005—2015)》封面
联系方式
段艳芳 E-mail:yfduan@shu.edu.cn
电话:66135105